大清亡后王爷照样纨绔,将祖上财产败光,最后只能靠拉黄包车过活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2:22    点击次数:147

《从铁帽子王到黄包车夫:一个晚清贵族的没落人生》

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这句俗语,生动揭示了清朝官场的腐败程度。作为由满族人建立的王朝,清廷为犒赏开国功臣,在建国初期大肆封赏满族将领,由此形成了庞大的世袭贵族阶层。这些贵族世代承袭爵位,却往往一代不如一代。当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时,这些失去俸禄的贵族们,便陷入了穷困潦倒的境地。

这些世袭贵族享受着特殊待遇:既不必参加科举考试,也无需从事普通职业。他们靠着朝廷俸禄,在官场谋个闲职度日。作为满族贵族,他们的生活情趣颇为丰富——听戏、赏曲、养鸟等消遣应有尽有。但这些爱好无一不是挥金如土的享受,一旦失去朝廷供养,他们的没落便成定局。

在众多世袭贵族中,铁帽子王最为特殊的一类。他们出身皇室,祖上立有显赫战功,享有世袭罔替的特权。只要清朝存在,他们就能世代享受丰厚俸禄,过着奢靡生活。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子弟,从小锦衣玉食,长大后只需继承爵位就能荣华富贵一生。长此以往,他们逐渐丧失了进取心,沦为只会享乐的纨绔子弟,成为蚕食王朝根基的蛀虫。

展开剩余61%

到了晚清,即便国势日衰,这些贵族依然醉生梦死。铁帽子王晏森就是典型代表,他的先祖是皇太极的侄子,因战功显赫成为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之一。但到了晏森这一代,早已将祖上的勇武抛诸脑后,终日沉溺享乐。

清朝灭亡后,这些贵族失去了经济来源。晏森起初只是裁减佣人,但仍维持着看戏听曲、品尝珍馐的奢侈生活。很快积蓄耗尽,他开始变卖家产:先是古董字画,连乾隆御赐的驮龙碑都卖给了东北军阀;接着是王府宅邸;最后连祖坟上的玉瓦都被变卖一空。

当所有家产挥霍殆尽后,这位昔日的王爷不得不为生计奔波。身无长技的晏森最终选择做了一名黄包车夫。凭借对北京城的熟悉和不错的脚力,他在这行干得不错。乘客们都知道他曾经是王爷,便戏称他为车王,连他家的祖坟都被叫作车王坟。

晏森的遭遇正是晚清贵族群体的缩影。古人云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,这些贵族子弟从小养尊处优,丧失了谋生能力。当他们失去特权庇护时,便迅速坠入社会底层。晏森的故事警示我们:再丰厚的家底也经不起坐吃山空,唯有自强自立才是立身之本。

倘若晏森能珍惜祖产,勤学上进,或许能在新时代找到立足之地。但时光不能倒流,这位车王的悲剧人生,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长卷中。正如古训所言: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,这个道理,在任何时代都值得人们深思。

发布于:天津市